發(fā)布時間:2014年01月14日 17:40 作者:文/王昱 周大軍 圖/費曉勤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
記者 文/王昱 周大軍 圖/費曉勤
在張家界桑植縣的大山深處,有一所只有一間教室的小學校。1名老師教著13名留守兒童,這所學校叫姚峰界小學。12月26日,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發(fā)起“陪山村孩子過年”公益行動,攜手長沙理工大學志愿者,來到這里陪山村孩子過年。
學校原址——木屋教室
背景
父子接力堅守山村57年 學生多為低齡留守兒童
12月26日上午9點,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周大軍、費曉勤、王昱、趙佑4人從長沙出發(fā),經(jīng)過7個小時的車程后,于下午4點抵達姚峰界小學新校址。
姚峰界小學于1956年成立,現(xiàn)任老師王化安的父親王元舉是學校第一位老師。最初是借用民房辦學,1972 年,當?shù)卣度?50元,王元舉老師和村民們伐木制瓦,在莽莽山林里搭建起了一座木屋。1982年,王元舉老師病退,因為沒有別的老師愿意來,王化安便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教鞭。為了讓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們胸懷祖國,王化安將學校前坪懸崖上的一棵樹修去枝丫,每周一爬上去將國旗高高插上,底下孩子們唱著國歌將右手高舉?;蛟S這是你見過的最簡樸的升旗儀式,但當國旗從茫茫翠綠中升起,這里就成了大山里文明的高地,精神的寄托。“讓國旗在大山深處高高飄揚”被媒體報道后,如同清風吹走霧霾般讓人精神振奮。眾多愛心人士前來接受洗滌奉獻愛心。2010年,深圳一家企業(yè)捐資9萬,在山下建起了新校舍:一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間圖書室,一些孩子的因此每天縮短了一兩個小時的上學路。
王老師父子緊挨著校舍搭了個棚子,作為“廚房”和“餐廳”,每天中午給孩子們熱飯熱菜。最然寒冬時節(jié)冷風嗖嗖往里鉆,孩子們只能跺著腳烤著火吃飯,但總算解決了吃飯的場地問題。
“2013年上半年21個學生,下半年轉走了8個到山下中心學校就讀”。王老師介紹,留下來的大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年齡太小不能離家太遠的孩子。有的孩子腿腳不方便,有的患病無錢進一步醫(yī)治,有的與殘疾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但孩子們都堅持上學,他們的頑強、樂觀感動了眾多的人。
“我們的棉衣就是趙阿姨送的!”孩子們口中的趙阿姨本名叫趙艷,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已經(jīng)是第三次給孩子們捐贈物品了。“我說你自己治病要花錢,你的物品我們不能收,可她說孩子們是她的精神支柱,不收就不能安心治病。”王老師說,太令人感動,無法拒絕。孩子們的書包文具,圖書室里滿滿當當?shù)膱D書、球類都是愛心人士送過來的。 “社會上的好心人真多!”王化安老師也被愛心人士的善舉感動:“只要還有一個孩子來讀書,我就要堅持下去!”(鏈接:【視頻】王化安訪談)
探訪
睡課桌,住農家,走山路,問一問孩子們的新年愿望
26日,抵達的當晚。吃過晚飯已經(jīng)是晚上8點。記者兵分兩路,一路夜訪學生家并留宿,真實記錄孩子們的艱辛上學路,一路“寄宿”學校與王老師交談。
在夜晚的大山上盤旋了一個多鐘頭后,記者費曉勤到達了位于山頂?shù)膶O康家。孫康家是全校13個學生中最遠的,每天早上要走40分鐘的山路去上學。
費曉勤說,這里的孩子回家后的生活很單一,做完作業(yè),沒有課外書讀,沒有電視看,沒有小伙伴玩,很早就睡了。
學校里只有三張床。王老師一定要將最好的床讓出來給客人睡。王老師和父親擠一張床,王老師的母親和女記者王昱擠一張床。記者周大軍則在教室里將幾張課桌一拼,裹著別人捐贈的棉絮,在寒冬濕冷的山風中瑟瑟度過一夜。
孫康家外貌。
記者睡在課桌搭成的床上
27日清晨,費曉勤跟著孫康走了一回上學路。山路蜿蜒曲折,軍人出身的費曉勤走得氣喘吁吁,而山里的孩子卻像兔子一般靈活。(鏈接: 圖說“上學路”)
9點半,費曉勤和孫康到達了學校,這時學校里剛到一半學生。學校原則上是9點上課,但山區(qū)條件所限,有的孩子遲到難免。到了學校后,每一個孩子都是主動從書包里掏出家庭作業(yè)給王老師檢查。作業(yè)檢查完后,大家就在小操場上邊玩耍邊等剩下的學生。
女生們沒有其他游戲玩,也跟著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城里女孩們玩的那一些他們都不會,沒有人可以教他們畫畫唱歌玩游戲……姚峰界小學只有王老師一人,他只會教語文、數(shù)學和品德3門課,文化娛樂課開展不了。偶爾志愿者來了,孩子們才可以見識到山外的課程。
10:01,最后一名學生陳思媛到達,一天的教學終于開始了。
復式課堂
學校一共只有三個年級: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所有年級在一間教室,典型的“復式課程”。黑板板書分成三塊,右邊幼兒園的孩子學“加減法”,中間一年級的學生學“拼音”,左邊二年級的學生則在學“生詞”。王老師盡力給每個學生講解、釋疑、檢查課堂練習,但孩子們是否全部學明白了,他無法一一照顧到位。
中午,到了吃飯點,只見每一個孩子都從書包里掏出一個飯盒,跑到廚房請“婆婆”(王老師70歲的母親楊松年)幫忙熱飯,因為學校沒有錢也沒有場地辦食堂,孩子們只能每日帶飯過來吃。
在一一詢問了孩子們的新年愿望后,下午4點,記者一行便匆匆往長沙趕,要回去為孩子們買新年禮物,準備聯(lián)歡節(jié)目、進行送課準備。(鏈接:13個孩子,13個新年微心愿)
陪伴
送上幾門山外的課、發(fā)了13份禮物、開了一次聯(lián)歡會
27日晚11點回到長沙,28日上午到湘潭進行了一次集體采訪后,記者們便再次為山里娃忙活起來。
90后美女王穎異是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的編輯,聽說13名孩子都許了一個新年小心愿,主動拉著男友去為孩子們購置禮物。對照著清單,倆人一直忙活到晚上10點半,才將禮物購置完畢——孫康兩盒蛋糕,孫陽一個奧特曼玩具,楊雙等四人一人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孫娟、陳敏一人一套芭比娃娃玩具……
29日,記者聯(lián)系《小學生導刊》編輯李菁,請她為姚峰界小學孩子講故事,李菁欣然應允。(鏈接:《小學生導刊》李菁演講童話故事《土豆房子》)
“地址!電話!我寄點過去!”28晚11點,騰訊微博網(wǎng)絡名人“秦婷婷”在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微博上看到相關報道后,立刻通過私信聯(lián)系記者,她說她也要從深圳趕來為學校捐獻愛心。(30日,秦婷婷本已從深圳趕到了長沙,卻臨時接到電話,其子突然查出重病,不得不放棄此次愛心之旅。)
30日,帶著三堂課、13份新年禮物、近百份《小學生導刊》《幼兒畫刊》等兒童讀物、幾十份長沙康乃馨養(yǎng)老社區(qū)提供的精美年歷,記者、編輯一行4人再次前往桑植。由于司機在第一次去學校時感冒了,這次由記者費曉勤自己駕車前往。
臨出發(fā),本網(wǎng)所屬湖南教育報刊社財務部的女同事濕潤著眼睛跑來又塞上兩個大書包,書包里有文具、生活用品等等。
載著多方愛心,一行人于31日清晨回到了姚峰界小學,而應邀前來的13名長沙理工大學志愿者也已到達。一到那,大伙兒就開始布置教室,當孩子們9點來到學校時,原本簡陋的山村教室已經(jīng)變得漂漂亮亮、喜氣洋洋。
《小學生導刊》編輯在給孩子們講故事《土豆房子》
孩子聽課得聚精會神
志愿者上音樂課,教孩子們唱《藍精靈之歌》
孩子們唱得很大聲
上午是送課?!缎W生導刊》編輯李菁、長沙理工大學志愿者先后給孩子們上了故事、英語、音樂課。孩子們聽課時如饑似渴的眼神,讓記者們難忘。班長陳敏說,她喜歡英語課,但是,除了寒暑假聽聽志愿者的英語課,她并沒有其他途徑接觸英語,連英語課外書都沒有。
到了給孩子們實現(xiàn)新年愿望的時間,所有孩子都興奮了起來。還沒開始發(fā)放禮物,孩子們的感謝聲已經(jīng)此起彼伏,一聲聲“謝謝哥哥姐姐”響徹山谷。學生楊帥調皮地說:“你們也送得太多了,幸好我有準備。”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了一個塑料裝禮物。(鏈接:13個山村孩子的新年愿望實現(xiàn)了)
下午,所有人在操場玩游戲。4名記者、編輯,13名志愿者,王化安老師全家,以及13名孩子,在操場上玩起了“123木頭人”。一時間,笑聲、打鬧聲、相機咔擦聲,聲聲悅耳。就這樣,師生們在大家的陪伴下開心迎來了2014年。(鏈接:《元旦 我們一起開懷大笑》)
新的一年,湖南教育新聞網(wǎng)將繼續(xù)關注姚峰界小學,關注山村學校,服務湖湘教育。
【后記】有網(wǎng)友在看到本網(wǎng)報道后,自發(fā)組織,將于1月18日前往姚峰界小學,商議為學校捐建食堂事宜,本網(wǎng)將繼續(xù)跟蹤報道。
學生孫陽拿到了禮物
班長陳敏收到了禮物芭比娃娃
大家玩起了“123木頭人”。沖啊!
記者趙佑和孩子們踢起了足球
接住!
玩氣球也很開心
臨走了,13名學生全部自發(fā)走到了校門口送別,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