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習近平(2014)
黑暗中的燈塔——社會主義是歷史正確的選擇
19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后誕生的新型西方文明飛速擴張,而此時的中國尚處于晚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中以“世界中心”自居而不自知。隨著鐵甲戰(zhàn)艦的入侵,晚清政府如狂風中的孤舟不堪一擊、茍延殘喘,中國在西方文明炮火強攻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孫中山先生等一大批開明之士為喚醒東方沉睡雄獅帶來了撕裂黑暗的一道微光,然而,歷史的束縛、現實的羈絆最終導致革命的失敗,革命的果實被竊取,封建勢力的復辟,先輩們的流血犧牲,軍閥混戰(zhàn)帶來的民不聊生,即便是歷經了民國時期的重振與復蘇,國力依然無力抵擋世界大戰(zhàn)中軍國主義的入侵。
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鐵的事實,中國需要一種信仰,一種能帶來勝利希望的信仰。嘉興南湖的一葉扁舟上,這樣一群有志有識之士,為積貧積弱的人們帶來了社會主義曙光,開啟了喚醒雄獅的新篇章。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的擁護下,帶領人民迎接勝利之光。新中國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社會主義建設美好藍圖深入民心。在漫長的黑暗無光的歲月里,社會主義理想像暴風中的燈塔,像照亮東方的啟明星,推動中國近代歷史進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居安思危,居危思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人性的認識上的區(qū)別在于,資本主義認為人性都是自私的、貪婪的,私有制是一切社會秩序的前提,土地、山川、河流,除了空氣和陽光,任何存在都是私人所有,既得利益者會不斷強化這種私有制,政府為這種私有提供保護,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而服務,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勢必會導致階級分化、出現不可逾越的鴻溝。而社會主義認為,人性是無私的、為公的、既利己也利人的,從而產生“天下大同”的社會秩序。而這種社會秩序實現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的高度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鍛造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使得社會生產面臨一個棘手的矛盾:生產力極端落后于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1.0階段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物質匱乏絕非社會主義理想形態(tài)。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運而生,這一階段,建設重心主要放在經濟建設上來,這也是社會主義2.0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分配上,強調公平分配而非1.0階段的絕對均勻分配,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為千年古國帶來的勃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是中國獨特的國情在面對特殊歷史情境下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2.0的暫新局面。
大道至簡,彌堅篤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
愈是經世致用的道理,愈是簡單明了。就像社會主義最初被允諾的那樣,人人生活富足、勞動分工明確、社會公平和諧,這是社會主義理想的模樣。
經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促進生產力而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綜合國力長足發(fā)展,國際地位明顯提高,我們這一代有幸親身經歷與見證大國崛起。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當今社會的浮躁與不安。居住、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關乎民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都是維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同時,黨的治理下,官僚化帶來的代表危機與主體性銷蝕帶來的正當性危機,一系列問題成為社會主義2.0制度下產生的副作用,如不重視,極有可能導致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付諸東流。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3.0的關鍵詞應為“公平”,只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公正,才能實現實現社會主義長治久安:在居所上,實現古人“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教育上,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醫(yī)療上,不再有緊張的醫(yī)患關系,不再有望而興嘆的醫(yī)療費用;養(yǎng)老,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這并非不可實現的烏托邦,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正在為之努力奮斗的方向,也必將使之成為社會主義3.0最終抵達的美好家園!